北京2025年9月5日 /美通社/ -- 9月4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对外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正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目标是把经开区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级工程实验平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北京经开区坚持以场景应用牵引技术创新,系统性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产生活的路径机制。目前,经开区以"一模一案、一业一策"为推进机制,构建了"要素、产业、平台、场景、生态"五大支撑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强化要素协同。北京经开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创新人才优势、数据资源优势,聚焦"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迭代。制定体系性专项政策,发布"AI20条""数据20条"等系列产业政策,通过1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1亿元数据券等专项支持,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打造高性能算力集群,建成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5000P高性能智能算力投入使用,启动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规模超3万P。打造专家级语料底座,用好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推动完成"监管沙盒"3.0版迭代,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累计开放200余个高质量数据集、覆盖20个行业。 二是聚焦产业引领。当前,经开区大力布局高性能智算、软件智能、数据智能、智能硬件等核心赛道。启用网络互联创新研究联合实验室,开展全国首款超节点服务器攻关,全市首个智算服务器"黑灯工厂"将于年底正式投产,智算产业以每年百亿级增量持续跃升。建设微显示产业集聚区,推进中试研发、微纳级光学器件、整机组装等全链布局,加速以AI+XR眼镜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全球首发开源3D大模型、类Sora视频生成开源模型打开内容生产的新空间,谋划重组通明湖研究院,聚焦未来操作系统提升全栈智能化能力。 三是加速平台支撑。北京经开区"AI工厂"构建数算模用一体化支撑能力,打造算力广场、数据商城、模型超市、调优工场四大核心模块,打通人工智能开发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模力方舟"国际开源社区,依托国内最大的开源社区Gitee的1300万工程师,持续发布具有影响力的开源模型、数据集,开展全国首个开源人工智能比赛。国家级软硬件测试验证中心发布全栈测试能力清单,支持形成自主软硬件生态"中国方案"。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挂牌,牵头开展包括大模型测评标准等20余项国家标准研制工作。 四是深化场景驱动。大力支持垂域模型赋能产业发展,承担医疗健康、制造、智能网联、人形机器人"一区一品"战略任务,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跑出世界首个机器人半马冠军,北京首个政务领域大模型服务平台"亦智"上线,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能力圈、产业圈、生态圈持续繁荣扩展,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基地拟落地Biopark,国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基地落地亦庄新城,带动产业加速升级。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研究院,围绕医药、教育、政务、制造等领域,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大模型应用,累计发布超5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订单,为大模型行业应用树立一批典型标杆。 五是抓实生态赋能。重磅打造"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分三期释放50万平方米"模数世界"新质产业社区,启源、进化、领航三大部落,构建"精准服务+场景试验+共性支撑+产业引擎+商业推广"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覆盖从初创到龙头的全周期支持。启源部落实现"开园即满园",150余家企业申请,40余家注册落地。常态化举办"Demo Day"路演、模数出海成长营、生态雨林大会、通明湖论坛等30余场活动,累计吸引线上线下万人参与,引发超百万曝光。 今年上半年,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的实施方案(2025)》,布局30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刘力表示,到2025年年底,北京经开区计划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群,面向社会开放100个标志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聚集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企业600家,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外贸总额累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额超40亿美元 北京2025年9月5日 /美通社/ -- 9月4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对外发布,"十四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果亮眼: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预计超4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达58.5%;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420家,外资总部企业累计达125家;外贸总额累计突破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70%;累计16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或全市复制推广,数量居全市首位;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并通过预验收。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坚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区域对外开放能级,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标志性、突破性开放成果。 一是突出首都开放窗口功能,推进制度红利、市场红利和创新红利共振发展,擦亮"外资首选地"品牌。北京经开区以高精尖产业开放发展为特色,主动探索新型国际产业互动格局,推动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实现新突破,"十四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预计超过4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达58.5%;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近14亿美元,居全市第三位,成为全市外资引进的重要引擎。此外,实际利用外资结构实现新提升,SMC、拜耳医药、比泽尔等外资企业在亦庄绘制了从单一工厂单元向先进制造和总部创新复合功能全面升级的增长曲线,北京经开区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已达109家,约占全市总数的40%,成为全市外资研发中心最密集地区。 二是突出高精尖产业双向枢纽功能,推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稳步推进。"引进来"方面,截至2025年8月,经开区"十四五"时期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过420家,外资总部企业累计达125家,全球67个国家/地区在经开区参与设立外资企业,酷睿程、道依茨等外资企业选择在北京亦庄融入中国智能网联创新浪潮,构建起"全球+本土"协同生态圈。"走出去"方面,企业境外上市步伐加快,"十四五"时期新增境外上市企业9家,累计境外上市企业19家,占全区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 三是突出高精尖外贸核心平台作用,实施抱团出海、搭船出海和品牌出海"三海行动",推进"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跨越升级。外贸总体规模稳步提升,"十四五"外贸总额累计突破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70%。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4年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704.3亿元,同比增长30.5%;2021-2024年技术进出口合同总额累计达52.6亿美元,年均增长66.7%。近年来,北京经开区逐步形成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自动驾驶、商业航天等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出海矩阵",更多"亦庄产品""亦庄技术"将服务全球。 四是突出高精尖制度创新先行功能,推进制度开放创新纵深发展,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实现系列"从0到1"突破。"两区"建设成效显著,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落地全国首家细胞治疗和基因技术研发外资企业,累计16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或全市复制推广,数量居全市首位。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开设"两区"建设暨外资外贸服务专区,构建了涉外"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汇集的"引力场"效应不断巩固。 五是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成效突出。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作为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2024年9月获国务院批复,今年8月18日顺利通过了北京海关等七部门的联合预验收,预计9月封关运行,将聚合关键零部件全球分拨、研发验证和保税维修、智能制造保税产线等保税服务贸易业态。国际化园区加快建设布局,北京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已吸引礼来、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医药巨头"组团"入驻,成为国际创新合作新名片。 李全表示,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提升开放的能级和水平,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当好"四个先锋"、打造"四个高地"要求,推进外资企业存量焕新发展和增量倍增发展,构建存量企业有获得感、全球企业有向往感的"近悦远来"服务品牌,高水平推进"外资首选地"建设,向全球展示"亦庄速度"与"北京活力"。
北京2025年9月5日 /美通社/ -- 9月4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对外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北京亦庄",简称"北京经开区")积极推进以科技文化融合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到2024年底,亦庄新城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已达到131家,比"十三五"末增长2.1倍,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达到553.2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2.1倍。今年上半年,亦庄新城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6家,实现收入282.9亿元,同比增长13.9个百分点,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石威介绍,"十四五"期间,经开区立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资源优势,立足相关的产业特色,按照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激活科技,深入推进以科技文化融合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加速发展,重点培育高新视听、游戏电竞等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数字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着力构建形成了以"高新视听和游戏电竞"为两主,以"数字创意设计和文化装备制造"为两辅的科文融合产业体系。成功引进中数集团、壳木软件、京东星宇、天工异彩等龙头企业。 科文融合"两主"产业矩阵空间初步建成。经开区高标准建成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东尚•E园、数码庄园、紫荆文化广场、亦花园创意产业生态园七大专业园区,聚焦高新视听、游戏电竞、数字出版等领域,打造约40万平方米集约化空间。其中,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是全国首个全产业链视听示范园区,并引入国家广电总局超高清电视技术重点实验室。由紫荆文化集团投资建设的紫荆文化广场已成为京港澳文化交流与产业协同纽带。 科文融合"两主"产业全产业链生态完备。经开区以全产业链布局为核心,搭建覆盖技术研发创新、核心元器件设计与生产、高端设备制造、内容创作与传播等关键环节的高新视听产业生态,累计引进企业110 余家。我们还聚焦游戏电竞产业功能升级与生态完善,优化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功能、建设网络游戏新技术应用中心,建成全国最先进、京津冀唯一的数字化专业电竞场馆,年均举办100场以上电竞赛事,也是全球首个同时运营KPL+LPL的超级双主场,规划建设E-Sports Park电竞活力街区,有力提升了区域在游戏电竞领域的产业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 科文融合专项政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经开区先后出台《高新视听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与《游戏电竞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去年底,制定实施《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原有高新视听和游戏电竞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产业,从技术、内容、产业生态、企业服务四大维度推出20余条支持措施。措施实施以来带动近30个项目落地,数量同比增81%。在措施的激励下,企业实践成效显著:中数集团文旅数字驿站打造沉浸式体验;科旭威尔智能拍摄系统提升影视制作效率30%以上,应用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天工异彩与尚亦城集团共建4700平方米XR虚拟拍摄基地,构建全流程制作生态。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北京亦庄撬动科技文旅热潮,10月,还将举办GT世界挑战赛、新能源汽车大赛和智能网联汽车大赛。"石威说。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产业、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集工业游、科技游、创新游、文化游、研学游等于一体的工业科技旅游特色品牌,形成了科文融合发展新场景,开辟了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目前,经开区已推出感知人机融合之旅、探索航天星之旅等8条工业科技旅游线路,具备开放条件的工业科技旅游点位近50个,小米汽车工厂、可口可乐等3家企业获评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机器人大世界、高级别自动驾驶创新运营展示中心、空天城堡等成为工业科技旅游热门目的地。今年以来月平均接待量达10万人次,具有科技范、未来感的工业科技旅游新生态在北京亦庄已经初步成势。 石威表示,经开区正沿着"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激活科技"的独特路径,积极争创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为全国科文融合提供可复制的"亦庄范式"。